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0-11-05
2020年10月24-25日,第十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暨西南政法大学第六届刑事司法论坛、第十五届尚权青年刑事司法论坛在重庆市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与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本届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200余名专家学者、法律实务界人士出席了本届论坛,在线实时收看达1.6万余人次。
论坛开幕式由《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先生主持,刘桂明先生总结了尚权刑辩论坛彰显的尚权精神,即勤于释法说理的专业追求、勇于传道授业的专业目标、敢于大胆创新的专业格局、善于释疑解惑的专业境界。
本届论坛的三家主办方代表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对大家莅临参加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昌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刑事司法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吴宏耀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尚权青年刑事司法论坛的宗旨、活动等情况以及本届论坛的主题。
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毛立新律师在致辞中感谢各界朋友对尚权律师事务所的支持,并指出未来尚权所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专心做业务,潜心做学问,热心做公益,用心做培训”,把尚权所打造成一家高端精品刑事专业所、一所刑事辩护的学术机构、培训学校及刑事法律援助公益机构。
24日上午9时20分,论坛进入主题报告环节,由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昌盛教授主持,四川大学龙宗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顾永忠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孙长永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熊秋红教授围绕“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先后作主题报告。
龙宗智教授围绕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发展和转型,详细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型建议。
顾永忠教授详细梳理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我国刑事诉讼繁简分流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孙长永教授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刑事诉讼法制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熊秋红教授的发言,生动立体地呈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多侧面、全方位的角度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和评价。
论坛第一单元是专题演讲,主题是“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由西南政法大学李昌林教授、北京尚权(厦门)律师事务所主任邱祖芳律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冀祥德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并阐释了认罪、认罚、从宽三者之间的关系。
浙江大学胡铭教授以刑事案卷移送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介绍了刑事司法的发展与进步,并指出庭审实质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孙远教授指出了实现刑事诉讼程序法治化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合理化的控审关系及刑事侦查程序的司法控制。
上海大学兰跃军教授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进行考察,并指出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被害人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兰荣杰、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长高松林,作为本单元的与谈人先后发言。
兰荣杰副教授对主讲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评析。
高松林检察长梳理了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新时代刑事检察工作在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和改革完善方面所作的努力。
下午14时30分,论坛进入第二单元,主题是“庭审实质化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由北京交通大学郭烁教授、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文龙律师主持。
四川大学郭松教授阐述了如何使庭审实质化成为法官的办案习惯和需求,并提出了推进庭审实质化改革的制度设计路径。
吉林大学杨波教授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介绍了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要求,并指出刑事证据规则的完善路径。
中国政法大学刘静坤教授围绕刑事案卷的构成要素、程序价值、潜在风险及其制度防范等内容,对刑事案卷制度进行了理性分析。
西南大学张步文教授指出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并强调了制度改革的逻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陈实围绕最高人民法院深化庭审实质化改革的“三项规程”,介绍了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作证等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庭长蒋林指出庭审实质化改革需要配套措施的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徐暾阐述了鉴定人出庭与庭审实质化的关系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庭审实质化的技术路径。
中国政法大学吴洪淇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彪作为本单元的与谈人,先后进行发言。
吴洪淇教授总结了前面四位主讲嘉宾的观点,介绍了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背景,总结了推进庭审实质化的路径。
王彪副教授针对前面三位主讲嘉宾以及吴洪淇教授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了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目的。
下午16:40,论坛进入第三单元,主题是“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演变和趋势”,由西南政法大学张吉喜教授、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宇鹏律师主持。
四川大学马静华教授介绍了认罪案件程序演变的六个特点,阐释了认罪认罚制度的实施对刑事辩护方式的影响,并总结了庭审辩护乱象的成因。
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教授阐述了认罪认罚上诉案件中控辩双方存在的冲突,并介绍了抗诉的对象以及抗诉制度的目的。
南京大学秦宗文教授依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设计的初衷和逻辑,指出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据标准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董坤研究员通过数据对认罪认罚上诉案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认罪认罚案件中辩方意见一致性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林喜芬教授梳理了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存在的争议问题等内容。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闫召华概括了刑事诉讼程序简化的依据,指出了程序设计的简化路径。
北京尚权(合肥)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旭华律师以效率价值为出发点,提出了对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三点展望。
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卢君、北京大学副教授江溯作为本单元的与谈人,先后进行发言。
卢君院长提出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担忧和期盼。
江溯教授对本单元嘉宾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问题发表评论,并对制度设计提出了个人见解。
下午18时40分许,第十四届尚权刑辩论坛首日议程圆满结束。
10月25日上午8时30分,论坛进入第二天的议程。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完善证据制度防范冤错案件的中国经验”,由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孙道萃、北京尚权(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华律师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潘金贵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对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提出四点建议。
西南民族大学周洪波教授阐述了证明标准混乱的问题、晦暗不明的证据法逻辑以及未被道明的证据法之程序效应等内容。
西南政法大学马方教授以侦查学的角度,阐释了如何从侦查错误源头治理刑事冤错案件。
山东大学冯俊伟教授阐述了证据观念、证据法体系化、证据法面临的新问题等内容。
西南政法大学艾明教授从辨认证据的收集、行为证据的审查判断等方面对证据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部主任孙琳从办案理念、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两个层面,分析了冤错案件产生的根源,并对证据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八点建议。
重庆大学副教授自正法、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肖志军律师作为本单元的与谈人,先后进行发言。
自正法副教授对主讲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评析。
肖志军律师结合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从实践层面对冤错案件的防范提出个人见解。
上午10:20,论坛进入第五个单元,主题是“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和展望”,由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张青松律师、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向燕主持。
重庆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肖晓华介绍了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运行机制,条理化地梳理了重庆市刑事法律援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王晓林主任指出,法律援助的设立得益于刑事诉讼的改革和发展,而刑事诉讼的改革和发展也离不开法律援助。
云南省昆明市法律援助中心何茹主任以生动的个案经验,指出了司法实践中刑事法律援助需要关注的问题。
南开大学副教授朱桐辉介绍了《法律援助法》草案的主要亮点和创新条款,并阐述了刑事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刘仁琦以权利保障为逻辑起点,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如何进行质量评估发表了意见。
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程衍、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智勇律师作为本单元的与谈人,先后进行发言。
程衍研究员对各位主讲嘉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评析。
张智勇律师介绍了值班律师提供有效法律帮助的困境和对策。
接下来是自由讨论环节,张青松律师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设想,吴宏耀教授也对此发表了看法。
25日11时40分,论坛举行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吴宏耀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孙长永教授作总结发言。
孙长永教授指出,法治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国情、以平等的心态看域外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推动司法制度改革,深化对域外法律制度的研究,不断推动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发展。最后,孙长永教授对参会嘉宾和会务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至此,第十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暨西南政法大学第六届刑事司法论坛、第十五届尚权青年刑事司法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