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2-10-20
关键词:租车质押借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民事欺诈;犯罪数额
1 租车行为分析
1.1 非法占有目的判断
1.2 此罪与彼罪认定
被告人在正常使用车辆一段时间后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将车辆质押借款的行为,通说认为该种情况下被告人相对于租赁公司应认定为侵占罪,因为此时行为人通过租赁合同合法地占有租赁的车辆,并对该车代为保管,而之后将该车用作借款的质押物则属于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的诈骗故意产生的时间既可能在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在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本案中如果被告人在正常使用车辆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将车辆质押借款,对于租赁公司而言,租车行为应理解为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合同诈骗罪和侵占罪从一重处罚。笔者认为,该种情况下被告人的租车行为认定为侵占罪(不告不理)比较适宜,虽然合同诈骗罪的诈骗故意产生时间可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但是受害人应基于该种诈骗故意有继续处分财物的行为,本文讨论的案例中,被告人在正常使用车辆一段时间后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对车辆进行处分,租赁公司未因被告人后来的非法占有目的继续处分车辆,因此被告人对租赁公司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侵占罪。但是,需要注意,为了防止被告人随意辩解非法占有的时间产生在租车之后,司法部门应严格审查被告人租车后的行为,必要时应要求被告人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线索佐证其辩解。
笔者同意陈兴良教授的观点,刑法中合同诈骗罪与民法中欺诈之间的区分在于,合同诈骗罪是利用签订、履行合同而无对价地占有他人财物;而民事欺诈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诈方法,谋取非法利益。是否有无对价占有他人财物,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关键。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财物的行为。如果被害人处分其财产不是基于“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导致的认识错误”,而是基于对价或者真实意愿,则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本文讨论的案例中,质押权人取得质押物若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在被告人无法偿还借款的情况下,质押权人可依法实现质权。若质押权人明知被告人将诈骗得来车辆质押借款,而接受质押并向被告人出借款项,那么质押权人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在构成该罪情况下,质押车辆依法应返还租赁公司。
[1]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445-446 页。
[3] 张明楷:《无权处分与财产犯罪》, 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7期。
[5] 陈兴良:《合同诈骗罪的特殊类型之“两头骗”:定性与处理》,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4期。
[7] 郑毅、段凰:《阚莹诈骗案》,第1373号指导案例,载《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24集。
来源:悄悄法律人
<p style="margin: 0px 0px 24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作者:王宏伟,任丘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