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权推荐SHANGQUAN RECOMMENDATION

尚权推荐丨刘哲:容错怎么不提了?

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3-07-21

有读者留言感叹,容错怎么不提了?

 

他要不提我还没注意,还真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再提容错的事。

 

更多的还是强调有错必纠。

 

这里边也有内在的东西,司法错误确实影响大,对你是小错,对人家就是整个人生,对你容错了,对人家的人生就没法交代了,因此司法错误,不可原谅、不可饶恕。

 

这里边有公众对司法的更高要求,也是对自身安全和公正氛围的更高期待,对别的也许还可以商量,但对于公正不公正,很少有人认为可以商量或者可以打折扣。

 

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

 

他们认为只要坚持对司法不公正从严惩处,司法公正就更加有可能更加容易实现。

 

这就像他们相信对普通犯罪更加严厉的惩罚,社会秩序就可以更加安全,也许是一个道理。

 

他们内在的焦虑就化为外在的强烈诉求。

 

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思维逻辑,让人一目了然,也非常容易理解。

 

只是世界有时候比较复杂,并不完全按照线性思维来运转。

 

就比如对待犯罪的态度,也并未意味打击就能解决问题。

 

比如超市盗案件,有一段时间增长迅速,入罪门槛也非常低。

 

只要盗窃三次就构罪,数额不限,实践中几十元都有起诉判刑的,这样不可谓不严,但是反而越打击越多。

 

这是因为这个可案发基数非常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犯罪原因当时没有找到,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治理。

 

这个犯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来自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才有了自助结账机的大量应用。

 

而愿意使用自助结账机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这些使用自助结账机的人其实都有可能转化为犯罪人,这里边有一个转化率的问题,如果反损机制没有跟上的话。

 

这里边的逻辑是这样的。

 

自助结账机有一些漏洞,那就是有一定漏扫率,也就是明明扫了却扫不上,除非你每次都盯着屏幕校对,否则一不留神就可能发生一个无意漏扫。

 

而无意漏扫的顾客,如果有回家对帐单的习惯的话,就有可能发现这种无意漏扫。

 

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现在的超市基本放弃了在商品上粘贴磁码这项预警过程。

 

这就导致漏扫码的商品即使被大大方方拿出安全门,也不会发生任何的警报。

 

之前我们熟悉的报警机制其实已经当然无存了。

 

那么如何约束和避免无意漏扫这种行为的发生呢,目前很多商超全靠保安看录像,而缺少自动化的防范措施,这就造成很大的滞后性,有些即使发现了也不及时提醒,而是给顾客攒着黑材料,达到犯罪才给你报警。

 

这又进一步降低了现场发现提醒的几率,从而让大部分侥幸的顾客以为即使有摄像头你也看不过来,因为根据顾客有限的认知,他就没有看到过别人因为漏扫被拦下来。

 

因此,逐个扫码其实目前全靠自觉。

 

我们用初略的公式,来想象一下这个犯罪基数规模可能有多大。

 

假设一个1000万的城市,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去超市,每人每年去20次,也就是有2000万次的购物几率。而目前自助结账机的使用率为20%。那就意味着每年有400万人次使用了自助结账机。而自助结账机的漏扫率是5%。这样一来就有20万次漏扫。

 

假设漏扫之后愿意对账的人也是5%,那么也就是每年有1万人次能够发现自己无意间漏扫了。

 

而大部分人还是非常自律,发现漏扫可能也不会去钻空子。但就是有一部分人喜欢钻空子,也不一定完全是占便宜,也可能是因为好奇、好玩。

 

这样人的假设如果有十分之一的话。

 

那就意味着有一千人有可能实施超市盗犯罪。

 

而这些初次实施故意漏扫的人,我们知道保安大部分都不会采取提醒策略,让他们立即迷途知返,或者让他们知道有一双眼睛盯着你呢。

 

绝大部分的保安采取的是“养肥”策略,如果这个策略是普遍的话,那就是80%采用了不提醒的方式。

 

那就意味着有800人有可能要成为罪犯,他们会被等到三次、四次,甚至七八次再被报警,那个时候再发现有人盯着你呢,也就悔之晚矣。

 

而我们知道除了漏扫概率之外,犯罪还有一种习得策略,也就是他们会将这种犯罪机会作为小秘密分享给最亲近和要好的人。

 

假设这800人在自己故意漏扫的过程中,有一半人采取了分享策略,那至少就有400人可能会受到影响,当然一些亲友也不为所动,但是至少还是会有一半人想跟着试一试。那么因为这800人的犯罪经验传播,又会增加200人,当然这200人还会继续传播,为了简便起见就不算这么细了。

 

除了主动分享经验之外,还会产生一种被动分享。

 

也就是这800人在故意漏扫时会被人看见,会被效仿。

 

如果800人平均的漏扫次数时5次的话,那么他们就有4000次机会被看见,如果只有十分之一的效仿率的话,那也又增加400人。

 

那么初略算来这个1000万的城市,在自助结账机应用的初期就可能产生1400人的超市盗窃可能,此时的自助结账使用率只有20%。

 

而我们知道目前很多超市自助结账机的占比都已经达到50%以上,甚至80%以上。

 

如果达到80%,在人口和购物习惯不改变的情况下,那么犯罪就有可能变成惊人的四倍,达到5600人。

 

而我们知道1000万人每年的刑事案件一般也就是1万多件,将近两万人。而达到五千就相当于四分之一,这又多么的惊人。

 

当然我的推理都非常的不精确,而且忽略掉了一些可能因为打击犯罪而被阻遏的犯罪人。

 

但其实此类犯罪很难因为犯罪为阻遏。

 

因为漏扫概率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200万的购物人口,你也说不好谁被漏扫几率砸中。

 

也许你的宣传报道只是被那些没有发生无意漏扫的人看到,那他们看了也白看,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有受到犯罪启发。

 

而那些刚好发生漏扫犯罪启发的人很可能就没看到这个报道。

 

这个犯罪不是某一类特定的人,而是我们几乎每一个人。

 

我们也不少说自己就一定自律,我们可能恰巧就没有那个漏扫概率砸中而已。

 

因为从超市盗人员的身份来看,司法人员、行政机关公务员、教师、医生、公司白领、学生、出租司机,年轻的、退休的,没有工作的等等什么类型。

 

他们有的职业履历非常优秀,有些收入很高,有些还拥有博士学位,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们实施了超市盗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就不可能仅凭自律来守法?

 

我们能够想象没有司法的社会会是法治社会么?

 

我们能想象没有交通灯和交通执法摄像头的交通会是有序的么?

 

其实所有的自律都是一种他律。

 

如果我们从现有的秩序结构中抽出了他律的部分,不乱才怪。

 

其实这十多年来盗窃犯罪都在稳步下降,因为人们使用现金的几率在不断降低。

 

在超市中实施盗窃的行为一度都是非常小概率的犯罪了。

 

在没有自助结账机的时候,我们难以发现在超市偷盗超市商品的行为,因为几乎偷不了。尤其是当时磁码还在,而且还是人工收银,漏收的概率极低。

 

这种极低的概率就导致其实后来撤除磁码都没有人知道,因为人们心中的那个滴滴滴的声音始终还在。

 

再加上几乎没有漏扫的情况出现,你也没有就会尝试这个报警机制是否还存在,没有人会愿意主动尝试以身犯险。

 

因此,这就形成了一种内心的约束和秩序。

 

但是自助结账机让这种内心的约束和秩序瓦解了。

 

它只是用了漏扫率这一个看似很小,但累积起来却相当惊人的小概率就会引发这样一场犯罪风暴。

 

他其实没有滋生犯罪,他只是让他律的绳索松动了,而且松动得太明显了。

 

它打开了人性中潘多拉魔盒子,也就是给了一种随机、一定比例的诱惑,就必然会吸引一定比例禁不住诱惑的人。

 

这个犯罪启发只要有一个初始比例,就会被人口基数、购物者基数和使用频率被无限放大。

 

刑罚很难威慑到这些不特定的多数人。

 

因为刑罚的威慑是广泛而稀薄的信息影响,而且漏扫率所产生的犯罪启发几率,可是重重的砸在漏扫者的头上,要么就是明确无误的账单对比,要么就是自爱亲朋的悄悄分享,要么是眼睁睁在眼前的漏扫演示。这些诱惑哪一个不必,网上众多新闻报道之一的惩治超市盗小消息要强烈而直接得多。

 

这主要是刑罚的威慑和预防你抓不住需要预防的人,你不知道那个为概率砸中了,你只能漫无目的的随机宣传。

 

而且宣传也是有成本的,而且超市道犯罪的新闻性并不强,也不会有多少关注和转发,因此其宣传的底层触达率其实很低。

 

那么怎么解决呢?

 

犯罪预防不是不做,该做还是得做。

 

但是更为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漏扫率并提高漏扫发现率,从而从源头上降低犯罪启发概率。

 

假设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自助结账机的漏扫概率,那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根据我的计算模型估算。

 

如果漏扫率从5%,下降到1%的话,那么犯罪发生几率就可以缩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从1400人下降到280人。

 

是不是相当惊人?

 

而这280人,如果还能够提高一下漏扫发现率的话,比如沉重、人工智能物体识别等等技术手段,让你在漏扫之后,就能够马上自动提示的话,必然会有人迷途知返。

 

比如发现漏扫率达到50%的话,而被自动提示之后还会仍然要以身犯险的概率也在50%的话,那么那么至少还可以降低25%的犯罪率。

 

也就是又进一步从280人下降为210人。

 

即使自助结账机的普及率达到80%,那么可能犯罪人数也不过是840人,这相比原来估算的5600人仍然还是少很多。

 

而我们知道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漏扫率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假设漏扫率能够进一步下降为0.1%的话,即使自助结账机的普及率达到80%,那么犯罪人数仍然可以控制在84人这样比较小的规模,这还没有计算漏扫发现率不断提升的额外效果。

 

由此可见,在刑罚威慑与他律重建相比,他律重建可能更重要。

 

这就相比于治理违章停车,你是天天贴条,他还是有人乱停。而你要是画上黄实线再加上交通摄像头的话,你也不用出来贴条了,车自己就没了。

 

你说这是怎么治理的?

 

这就是建构了一个实时的他律环境。

 

其实超市盗多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科技全自动化的零售模式,冲击了传统的他律模式,而新的他律模式又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短暂的失序。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失序的原因,那么我们就找到犯罪的症结所在,就有了对症下药的处方。

 

盲目的严刑峻法,只是有病乱吃药而已,是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而所谓的司法不容错,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不问原因,一律处理,这是不是就像只要超市盗就一律起诉判刑一样。

 

我们只是看标治标,但没有治到根子上去,因为就老也治不好。

 

我相信如果超市盗,我们的治理方案是更加更清晰的摄像头和保安,对每一个超市盗都从严打击,尽量羁押实刑重判,其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根子并不是他们这些人都多坏,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而且我们如何解决掉,犯罪启发概率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潘多拉魔盒子如何尽量不要让打开。如何在传统的他律秩序失去以后,重新新技术条件下的他律秩序。

 

司法错误有没有一个失序和重新构建秩序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来源:刘哲说法

作者: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