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3-11-02
这两年我陆续的写了一些关于轻罪治理电子地图的文章,我认为在推动数字检察和智慧城市的双重契机下,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有些地区也已经开始探索。
简单来说,轻罪治理地图就是将犯罪的数据注入到电子地图当中,从而实现犯罪信息在地理纬度的可视化呈现,并且通过犯罪数据与城市地理信息的关联,体现犯罪与城市规划发展治理的关联性,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
目前其实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有了部分罪名简化电子地图,更加直观印证我之前的一些假设,那就是犯罪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通过电子地图可以呈现的非常明显,就可以实现非常有针对性的治理。
具体来说,可能有这么几个应用前景:
1.城市精准治理参考
如果说拥堵能够暴露出城市交通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治理堵点来治理交通的话,那么犯罪犯罪其实也能够暴露城市治理最薄弱的环节,从而可以通过治理这个犯罪点来治理城市。
比如一条街经常打架,我们就要问问打架的原因,如果这个原因是维护卖淫行业的秩序或者收取保护费的秩序,那么就说明这条街区,其实存在治理真空。
说白了就是这个地方没人管,或者有人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这都是有问题的。
如果没有犯罪的集中出现,我们可能还不会意识到问题这么严重。
而如果不通过犯罪治理地图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汇集起来,我们也不会发现这些问题这么集中。
比如一条街的发案量要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达到一个区甚至一个城市的前几名,那么这条街道就需要重点分析分析了。
当然真正的问题其实远远不限于一个基层治理的问题,可能是系统的问题。
这就像病灶是这条街,但是病因远远不限于这条街。
但是至少通过轻罪治理地图的方式,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病灶,通过病灶再顺藤摸瓜找到病因,我们不可能凭空找到病因,医生要不可能凭空找到病因。
轻罪治理地图就相当于一种城市体检,让我们及时发现城市治理的漏洞和问题,并通过地图的方式集中呈现出来。
这就像到医院拍片子,看肺部哪里有阴影了,或者抽血化验,看看那些指标高于平均值。
但是仅仅有阴影,仅仅指标高也不能直接说明问题,还要做一些辅助检查和分析,这个轻罪治理地图也一样。也要分析一下这个犯罪集中高发频发是偶然的,还是有社会治理原因的。
如果存在社会治理的原因,就可以分析出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
这种有针对性的完善,就是一种城市精准治理。
2.城市规划动态辅助
犯罪暴露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治理问题,其实它也可能深入到规划层面。
我们说破窗效应,大家可能关注的是治理,其实这也是一种规划。
规划的意思及时破败了,为什么不及时修缮、翻盖,甚至重新规划。
仅仅是把玻璃安装上是没用,因为这里边就不住人了,可能是“鬼城”“鬼街”了,所以玻璃破了才没人及时发现,及时修补。
这本质上是规划问题,包括及时性和合理性。
我们如果把轻罪治理电子地图的数据拉长,也就是看一个城市的犯罪演化,我们就会看到犯罪在地图上的此消彼长,在有些地区是逐渐减少,在有些地区是逐渐增多,有些地区是剧烈增多。
此时如果我们能够联系这一地区的规划发展历程,就可能得到一些启发,是不是存在破败化的趋势,很多基础设施是不是已经老化而没有得到修缮,让这里看起来想一个法外之地,可以藏污纳垢了。
还有一些也存在生活区域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的问题。
比如个别地区赌博机网点大增,并进一步吸引了高利贷行业,从而还经常引发寻衅滋事、恶性伤害案件,甚至命案发生。
据了解,这个地区就存在大面积的拆迁,很多失地农民有了房子和补偿款,但却失去了日常性的谋生渠道。
说白了,就是有了点钱,但不知道该干嘛,就容易坐吃山空。
个别开“黑车”拉拉活,还有一些就玩牌赌博,包括使用赌博机赌博。
这就是赌博机网点大量增加的原因。
这里边就包括了一个城市化进程中,要进行产业配套,从而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就业人口的转变,也就是要想办法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就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有事干。
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赚钱,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否则只有钱,而没有工作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容易诱发违法犯罪发生。
3.治理资源科学调配
警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治理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像摊大饼一样均匀分布就会分散用力,这是与发案区域集中分布的现状不吻合的。
从而导致有的地方用不上,有的地方不够用的问题。
而那些不够用的地区,往往演化为犯罪高发地区。
或者是犯罪高发地区由于缺少地理纬度的汇聚和定期分析研判,就这种分布不均匀始终没有清楚的认识。
这就导致一旦哪里出了问题,就所有地方都发力,其实这样并无太多意义,而且由于成本过高难以为继。但运动时整治结束之后,老的问题就容易死灰复燃。
因此,我们应该从全面治理向重点治理转变。
根据犯罪的地理分布集中度不同,确定治理资源的调配。
比如经常打架的街区就应该增加警力的设置,常设性的增加,直到该街区回复到正常水平为止。
对于治安状况良好,或者极少有犯罪发生的街区就没有必要加派过多的警力,应当有一个动态的调节机制。
这个调节的依据当然就是轻罪治理地图的依据。
4.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
犯罪除了打击的之外,还有一个犯罪预防,有些地区案件多发也有提示不到位的问题,比如特定区域的法治观念比较单薄。
这种单薄未必是本人犯罪,而是自觉抵制预防犯罪的意识不强。
比如危险驾驶入刑后,醉驾的危害深入人心,大部分都会引起重视,很多饭店和酒吧的服务人员也会善意提醒,更加优秀的会与代驾形成密切合作,比如门口就经常有代驾等活。
而有些饭店和酒吧就没有什么代驾,那里的服务人员也很少提醒。
但是醉驾是个人的事,似乎与饮酒场所并无直接的关系。
但是醉驾犯罪极其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是在不清醒的时候犯的罪,这些行为人当时并无清醒的意识。
如果一座上的人如果有清醒的人,并能够尽责把他送回家或者帮助找好代驾,也就算了。
如果都喝多了,或者清醒者也不尽责的话,我们就只能期待不清醒的人还能保持理智吧。
但是服务人员往往是最清醒的,如果他能够善意的提醒,并且能够方便的找到代驾,那么就能够在人不清醒的状态下拉人一把,这就相当于预防了犯罪的发生。
而在那个当下,服务人员也是最能够帮得上忙的人。
为此,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经常产生醉驾的饭店和饮酒场所,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犯罪预防,比如在这些地方张贴预防醉驾的广告,让顾客在饮酒之前就能够被提个醒,同时也能够提醒服务人员在客人醉酒后有针对性的提醒。
这种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在个体上并不会产生绝对的作用,但是从概率上一定会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这种定点性犯罪预防的成本将更小,但收益却更大。
5.犯罪风险提示
一个交通路口,或者弯道如果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交通管理部门会在这些地区设置一定的提示牌,提示司机引起注意,并通过引起注意而减少事故的再次发生。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预防行为。
但是如果一个地区犯罪比较多,比如经常发生“两抢一盗”的案件,或者是暴力犯罪。
如果是朋友之间,我们可能会会建议朋友别去或者小心点。
但是我们能不能告诉公众在这些地方要小心一点。
当然如果媒体对这个地区曝光比较多,那么公众自己就知道要小心一点了。
这种报道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进行犯罪风险提示。
有些人可能存在一定的顾虑,那就是让公众知道这些信息好不好,是不是对这些街区的毁灭性打击。
当时如果司法机关明明知道某些地方案件发生很高,有些地区发案率是极高的,这种情况下其实对公众就是一种不特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公众进入这些地区就意味着冒着一定的风险而不知情。
而不知情就不会有防范性的措施,就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此时对公众是否公平?
此时的犯罪风险提示就构成了公众的一种知情权。
当然公布犯罪的地理信息分布,尤其是精确到街区等比较小的范围,也意味着将这些街区、楼宇、单位、场所、商家都列上了负面清单。
从而产生减少破窗公示效应,我相当于将破窗地区公布了,这就会减少流动人口和投资的流入,甚至让现有的居民也坐立不干,考虑要不要搬走。
那样本来就已经破败地区反而会不会越来越破败,让破窗效应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觉得也不尽然,因为我们的数据一点要公布,一定会是动态的。
也就是我现在公布的数据,你比较差,非常落后,但这只是暂时的。
而且也不是我们不治理了,相反规划和治理资源都会相应跟上,从而就必然会降低案发的几率,从而提升治理的水平,直观可见就是案发率在下降。
只要这个发案率下降的消息也能够及时为公众所知悉,及时当初的信心失去了,现在也是可以找回来的。
而且这种公布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可以对基层产生倒逼机制,让问题加快得到解决。
这样以来,其实适当的部分公开也是有的价值的,只是这个公开内容应该是有所限制的,这个问题可以再研究。
也就是说轻罪治理电子地图是有公开价值的,也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这种公开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信息的展示,更多的应该展示的是汇总数据,比如某个社区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某一类案件数和趋势图。
来源:刘哲说法
作者: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