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险社会催生了风险刑法理论,进而导致刑法介入不断提前以及犯罪圈不断扩张,危险作业罪作为生产作业事故类犯罪的前置性罪名应运而生。立法扩张可能造成自由保障不力,并产生犯罪泛化风险,这要求司法活动中应当贯彻实质解释原则,完善程序出罪机制,对危险作业罪中的构成要件要素作适当的限缩解释。危险作业罪中的危险物品应当以《安全生产法》的概念为依据,既要符合危险物品的形式要求,又要符合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
摘要多数观点认为,采用通常的结果归属路径无法解释我国刑法分则中将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等严重后果作为入罪条件、加重处罚情节等内容的规定。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归属存在多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依据结果归属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入罪条件、加重处罚情节、酌情从重处罚情节、自诉转公诉类型的结果归属。同时,还可依据主体内容将其进一步分为被害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以及他人发生的结果归属。其中,将被害人及他人自杀等
前言律师,他把我的钱骗了,我能不能报案?对于被害人而言,刑事控告能够通过公权力帮助自己讨回公道,是效果最好的维权方式。但是相较于故意伤害、强奸这一类暴力犯罪来说,财产类犯罪控告往往更为严苛,经侦部门通常都会要求控告人提交刑事控告书,并提供较为充分的证据材料才会进行刑事立案。本文针对什么情况下可以提起诈骗罪刑事控告、怎样提起控告、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刑事控告流程以及公安机关不予受案或不予立案之后应
摘要风险社会的到来和深化,要求刑法有所作为以抗制风险。为了捍卫宪法所确立的基本价值,刑法的介入方式有待妥善厘定。风险刑法立法涉及复杂的价值问题,借助比例原则进行价值衡量以区别审查关涉不同利益的刑法立法是一种有益尝试。有必要明确风险刑法立法中安全与自由价值在不同情况下何者主导的问题,这既要避免保守论者恪守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中自由价值绝对优先的弊端,也要避免消极折中论者所主张的自由优先兼顾安全的
陈 宁河南韬涵律师事务所主任本文根据陈宁主任在2024年11月17日举办的河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的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在中央文件层面首次将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明确为强制措施,并将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刑事诉讼法(修改)
刑事法判解编者按:本文为中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侯光亮来稿。文章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文章首先梳理了当前刑事司法在处理侵害个人数据相关犯罪行为时存在法益界定不清、治理理念局限、路径选择狭窄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文章指出,个人数据在特定行为场景下呈现出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和国家法益的不同面相;进而,数据犯罪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知情同意原则,而应当基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