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算法证据系广义意义上的大数据证据,是指运用特定源代码指令对海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比对、识别、建模而形成的机器意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算法证据在司法实务中比比皆是,比如对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进行预测的算法、对行为人行为异常进行预测的算法、对案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报告的算法、对犯罪组织架构和层级进行建模的算法、DNA鉴定、指纹鉴定与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机轨迹和车辆轨迹分析,等等,都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是宽严相济政策在刑事司法中的具体体现。其立法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认罪悔罪,一方面为了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把有限的办案资源放到更加疑难复杂的案件中去。如实供述体现的是犯罪分子主动愿意承担刑事责任的态度,以及对司法机关侦破案件起到实质性作用,所以对如实供述的时间应当加以限制,但是怎样限制更加合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并没有明
摘要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被害人因素分析,不仅是一个视角转换问题,而且是该罪的犯罪构成所决定的必然路径。敲诈勒索罪(既遂)的认定,需要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这一要素,因为只有具备恐惧的危险、无能、无助三个因素时,被害人受到的心理(或意志自由)强制(或压迫)最大,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法益支配权施加的影响最强,从而打破被害人对财产的支配关系的可能性最大。敲诈勒索罪(既遂)的认定,需要被害人处分行为这一要素,通
摘要刑罚的正当性根据既不在于单纯对行为人施以报应,也不在于预防犯罪的现实效果,而是通过与行为人、被害人和社会公众的沟通确证社会基础行为规范的效力,从而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基于沟通性刑罚理论,决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不是行为人的心智成熟程度等心理事实,而是社会成员对于行为人理解并遵守社会基础行为规范的期待。若低龄未成年人的恶性刑事犯罪严重冲击社会基础行为规范的有效性、引起了社会成员强烈的惩罚诉求
摘要 鉴定意见在刑事诉讼中素有证据之王的美称,在以庭审为中心的大背景下,鉴定人出庭问题一直以来是刑事诉讼庭审中的热点和痛点,好在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已经意识到并逐步改善了这一问题。鉴定人出庭的具体细则关乎刑事诉讼工具价值与独立价值能否实现。同一委托人委托不同的鉴定人和不同委托人委托不同鉴定人进行鉴定,鉴定人依申请出庭作证,无论何种情形法官都不能为了提高诉讼效率或者以追求案件真相而选择不同鉴定
摘要区分占有与所有是盗窃罪规范构造的基石,无论对象是有体物还是财产性利益,均应在此基础上结构性地理解占有概念。财产性利益的所有,是指法律上的权利归属,应遵循民事权利分配规则;财产性利益的占有,是指事实上的行使可能性,应在刑法上作独立判断。规范占有概念导致占有与所有的混同,以及盗窃有体物与盗窃财产性利益的实行行为构造发生二元分化。事实占有概念不否认占有的规范性,但反对以权利归属作为判断财产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