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法律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典型案例解读 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从2020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已办理的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案件中,层层推选、优中选优,精选出6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予以印发。该批典型案例是最高检首次以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为主题印发的典型案例。该批案例聚焦解决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法律适用、财产调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按照犯罪构成要件来看,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但犯罪客体是比较抽象的社会关系,要借助具体法益来明确本罪的保护对象,进而确定本罪的犯罪情节。通过证明某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法益,才能使其犯罪化具有合理根据。法益实际上是犯罪客体和具体保护对象的辩证统一概念,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抽象的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典型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大数据赋能刑事审判监督为提升刑事审判监督质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对刑事裁判文书的数据获取和提炼,利用监督规则预设+数据建模+关键词智能检索+数据碰撞比对发现线索的方式,发现刑事裁判文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监督方式,达到类案监督的目的,实现刑事审判监督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
内容摘要间接正犯概念是否应当存在,学界存在肯定论与否定论两种观点。否定论的观点并不充分,无法解决取消间接正犯概念后的理论与实践难题。肯定论中的工具说、规范障碍说、国民道德观念说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无法满足理论与实践需要。而意思支配说可以弥补实行行为性说的缺陷,实行行为性说可以为意思支配说提供了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在肯定间接正犯存在必要性的前提下,应当采用将支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引入实行行为性说的新
刘文轩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特约研究人员摘要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者之定位是辩护供需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牺牲个案辩护质量以换取整体辩护效果的理性之选,也是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配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速裁程序运行和发展的实用之选。然随着实践中值班律师见证人化无效法律帮助等问题愈演愈烈,辩护人化思潮推至峰顶。事实上,辩护人化主张不仅不治无效辩护之顽疾,反增多重负面效
编者按由于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为确保法律统一、有效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原2016年发布的《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及时作出调整,于2023年8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更好适应司法实践需要。该解释共20条,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本文将从污染环境罪的入罪标准角度进行梳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