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不法归属理论由客观转向主观,违法性认识也在犯罪故意规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法归属的功能:一方面,其在宏观层面重新定义了行为不法归属的起点——即禁止风险的含义;另一方面,其在微观层面重新形塑了主观不法归属的核心要件——犯罪故意。立足于不法归属之上的故意说,既能合理解释教义学知识变化,也能正确回应学理对其的质疑。从我国《刑法》第14条的规定出发,结合本土刑法理论有关犯罪本质与犯罪构成关系的论述
杨矿生北京中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很多律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客户来了,双方谈得很好,客户明确表示对律师比较满意,律师本人也觉得自己符合客户的要求,甚至双方对委托协议的基本内容也谈得很清楚,就差白纸黑字签订合同了。可是客户走了以后,却没回来和你签约。有的是久久不给回音;有的则是委婉找些借口,比如暂时还没考虑好,或现在凑不齐律师费,以后再说;有的则比较干脆,给你打个电话说已另有安排了。不管哪种说法,你
前 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的深化运用,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然与数字化和电子数据发生密切的关联。反映到诉讼领域,证据的电子化、数据化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电子数据在各类型案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涉电子数据裁判数量已经从2010年的53件迅速增长到2022年的超过10万件。1在此情况下,需要不断加强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应对,及时发现电子数据证据存
摘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尚未对公诉裁量的内涵与外延作出明确界定,导致对公诉裁量相关问题的探讨往往不在同一话语体系下进行。公诉裁量是检察机关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根据裁量权作出处分的过程,这一过程排除了对包括证明标准在内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与判断的环节。基于实践逻辑,审查起诉可细分为案件审查公诉裁量与公诉准备三个阶段。公诉裁量的制度形态体现在起诉与不起诉的裁量、如何不起诉的裁量、量刑建议的裁量以及审理
摘要刑法典不可能完美无缺,总是会存在实质缺陷、技术缺陷或手段—目的缺陷,修正刑法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对《刑法》第165条、第166条、第169条主体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法定刑的修改,克服了相应法条的实质缺陷,但在条款设置与法条表述等方面可能还存在技术缺陷。简单删改《刑法》第165条、第166条、第169条的表述就可以扩大主体范围(不必增设第2款),并能避免罪数认定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办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与适用,现就《意见》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其适用、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考虑介绍如下。一、《意见》的制定背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