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权是刑法赋予公民自我防卫的重要权利,如何正确地理解相关法规并认定为防卫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嬗变 1979年刑法第十七条首次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并规定如果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规定对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认定较为笼统。随后,1997年刑法对防卫制度的条件进行放宽,细化了防卫过当的情况。例如,对正在
掐卡行为是指在电信诈骗活动中供卡人向他人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后,挂失并补办银行卡进而侵吞银行卡中存款的行为。随着电信诈骗犯罪的多发,掐卡行为的发生也愈发频繁。在电信诈骗中存在供卡人将自己名下的银行卡提供给电信诈骗人后通过掐卡行为非法占有电信诈骗赃款的情形。对这种行为如何定性颇具争议,司法实践中存在按盗窃罪、侵占罪、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处理的意见。笔者拟对电信诈骗中供卡人掐卡行为的定
田间现场鉴定意见通常是认定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的重要证据,但在实务中仍面临因不符合法定证据种类而遭遇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身份危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虽然拓展了专门性问题解决方法的证据形式,一定范围内认可了田间现场鉴定这类专门性证据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但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仅作了概括规定。司法判例已经广泛
在认定事实上,法官做出司法裁判的秘密是什么?其实,主要就是经验、理性和良心。根据经验法则,法官要根据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来判定证据的证明力。并认定案件事实;根据逻辑法则,法官会根据基本的逻辑和理性准则,对案件做出裁判;而根据良心法则,法官要根据一套复杂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行选择,尤其是在理性法则和良心法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场合,要遵从一系列价值理念来选择自己的裁判方案。————题记一、问题的提出
一、前言‌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司法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法治社会的建立。这一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依照法律规定独立地进行审判。宪法和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保了法院在审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在刚刚召开的大检察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推动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完善信息共享平台。要规范办理反向衔接案件,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严格把握可处罚性原则。健全行刑反向衔接机制是促进检察机关与行政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