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犯罪之后都非常懊悔,也经常会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那样做。但是,真的么?如果时间可以重来,那么他一定不会那么做么,或者说犯罪能够被避免么?比如,交通肇事罪,今天发生交通事故了,但一问他,超速的问题,还是酒驾的问题,一起他眼中违章的问题,其实都不是第一次了。今天发生交通事故是偶然,但违反交规其实是经常的。那么这个犯罪就很难避免,因为侥幸心理无法避免。有的人开车不太注意,别人就会
摘要:刑法的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宪法上法律保留原则的子系统,包含着明确优于不明确公式。这一公式揭示了法条竞合中特殊的刑法适用规制,可以有效破解口袋罪之扩大适用的难题。基于构成要件明确性原则,当口袋罪与具体个罪均涵摄某种行为时,应优先适用明确的具体罪名,以防口袋罪发展成为万能罪名。运用明确优于不明确公式,可以化解罪数理论所不能解决的口袋罪与具体个罪之间的法条竞合难题,使法条竞合规
犯罪是不是一些个别人的事,与大多数人都毫无关系?犯罪是不是一些极端的行为,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犯罪是理性选择吗,还只是一时冲动?犯罪能够避免么,我们作为普通人是不是与犯罪毫无关系,完全不用担心?关于犯罪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有人会犯罪?既然犯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且将会受到刑罚处罚,一般都知道这些,但为什么还是有人去犯罪,而且趋之若鹜的去犯罪,他们想什么呢?
引 言随着2018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式立法确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开展阶段[1]。这无疑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也伴随与中国传统刑事司法体系融合的阵痛。2020年以来,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余某某交通肇事罪一案二审判决的争议,引起了学界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效力问题的热烈讨论。在该案中,余某某夜间酒后驾车途中发生撞击,但其没有停下,回到家后发
编者按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阮齐林老师从教40载荣休,阮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已经成为刑法学界的独特风景。本期推送阮门学生、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斌律师与阮齐林老师的对谈整理,以飨读者。 阮齐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修学与教学(一)为什么学刑法?说起我们这代刑法学人当时选择刑法专业的原因,多半是时代形势所然,我自己则是稀里糊涂。我是1978年头一届上的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到二年级时我国第一
一、案情简介乙公司系国内某知名家居品牌企业,甲系乙公司员工,甲为扩大销售量,增加交易机会,在第三人处购买了某小区部分业主信息,并以电话推销的方式使用了上述信息。案涉个人信息中绝大多数属于一般公民个人信息,其中有争议的100余条信息包含了购房款总额等涉财产信息,是否属于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财产信息成为了本案争议的焦点。二、办案经过侦查阶段,辩护人接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