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开盗窃说实际上以客观不法论作为理论基础,这一基本立场存在缺陷。基于主观不法论,在判断盗窃罪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过程中,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客观要素,又要强调主观要素;坚持重点论,亦即应当着重把握主观要素,突出其主导作用。由此,在刑事实体法中,采取先主观,后客观的判断顺序,能够使得盗窃行为的性质得到合理的说明。而被他人发觉并非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事实,不属于盗窃罪故
引言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等经济类犯罪案件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些犯罪往往涉及到人数众多、金额巨大等情况,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动摇社会治理的根基。因此,明确此类犯罪案件中涉案财产的数额问题可谓是重中之重。涉案财产的数额计算并不是简单地相加或相减,而是涉及成本和收入、负债及借贷等系列会计问题。因此,对于此类犯罪而言,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几乎是必要性证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
摘要区分重罪与轻罪,不仅有利于节省刑法条文的表述,而且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明确性,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对轻罪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利于实现程序正义和保障人权;对轻罪规定较轻的法定刑,符合法治原则与比例原则。其他法律、法规等对犯罪规定的终身性附随后果,既与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不协调,也不符合宪法规定,缺乏合理性;不应以附随后果的严厉性为根据否认轻罪立法,而应修改有关附随后果的规定,继续推进和完善轻罪
摘要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中,如何理解涉及未成年人的公共利益存在争议。由于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对其范围界定需要借助价值补充方法,在具体场景中完成。在公益诉讼场景中,公共利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说的相对性和公益诉讼恢复性目的的松绑导向均不要求涉未公共利益范围的绝对化,为其在特定情形下的适度扩张提供了空间。在未成年人保护场景中,未成年人的弱势性与发展性使涉未公共利益有必要在内容与功能上有所扩张。内
司法的表达大部分都是为了说服。判决的表达是为了说服当事人以及公众,让他们相信正义本该如此。公诉人的表达是希望法庭能够采纳指控的意见,辩护方恰恰相反的希望控方的意见不被采纳,而让法庭采纳自己罪轻或者无罪的意见。嫌疑人和被告人也希望司法机关能够相信自己的辩解,希望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打动司法官。即使是证人也是希望司法机关采信自己的证据,相信自己的诚实,即使他不是当事人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诚实会被怀疑。没有
2023年6月15日,北京海淀法院对被告人牟某翰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某翰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判决被告人牟某翰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蔡某某(被害人之母)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3 万余元。该案的宣判至少更新了虐待罪的如下问题:一是虐待罪犯罪主体;二是虐待行为方式的认定;三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等等。对此,本文通过251个虐待罪的实践样态,具体分析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