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熟悉化是对当前刑法学知识过度追求体系化的理论概括;去常识化是对刑法学知识忽视常识功能的现象总结。当下中国刑法学知识转型正在经历着高度去熟悉化同时也是去常识化的历程。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建构体系为中心的去熟悉化是刑法知识转型的基本进路;二是常识判断的功能日渐隐退。过度以教义学为主要媒介的刑法理论体系建构,会造成对常识有意或无意的遮蔽。认真对待常识,基于实践理性,建构理解的刑法学,是刑法学知识
一、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概念(一)立法起源根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中国互联网络自此得以起步。在随后的1997年《刑法》中,为适应这一时代变革,也相应的增加制定了计算机犯罪类罪名。彼时由于私人计算机还没有在全民的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刑法》中仅规定了非法侵入计
前言如何量刑原本只是刑事法官最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认罪认罚制度的实施,多数案件都需要由检察官提出量刑建议,甚至是确定的量刑建议。因此,检察官们也越来越关心刑事案件如何量刑这一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本文主要谈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法律适用,即在刑法修正案频繁出台时,应当适用新法还是旧法;第二部分是量刑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即对于个案而言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计算刑期,又是按照什么规则确定宣告刑的;
袭警罪的构成要件分析罗猛、毛添萌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和施行,将暴力袭警行为从妨害公务罪的规制体系下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成罪的袭警罪。袭警罪的设立体现了我国刑法体系的自我完善、刑事政策的综合考量以及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但设立只是开始,适用则是关键。对此,必须厘清袭警罪所保护法益的单一性以及其与妨害公务罪之间的竞合关系,准确把握法条中关于人民警察、暴力、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等关键概念,明
2004年龙宗智教授发表了《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一文,将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模式概括为印证证明模式。他指出,印证证明模式具有易把握与可检验的优点,是由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因素和认识论因素决定的。印证证明模式存在局限性,应谨慎引入自由心证作为补充。印证模式理论提出后,随着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对印证方法的肯定和强调,以及司法实践对印证证明的重视,学界和实务界对印证证明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围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的意见》(法发〔2022〕18 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妨害国(边)境管理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作出进一步细化规定。为便于司法实践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意见》的制定背景、主要考虑和重点内容介绍如下。一、《意见》的制定背景与经过201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