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适用的诸多问题都存在着争议,司法不可能因为存在争议而裹足不前。况且理论争议和司法疑难层出不穷,司法也更不可能等待争议解决之后再去裁判。因此,不同的法官或者法院因为采取不同的观点而作出不同的裁判结论在所难免。实际上,保留理论争议也为司法和学术创造了发展更新的空间。当然,司法机关尤其是最高司法机关应当对这些争议问题保持足够的敏感和敏锐,时刻关注学术的不同观点并尽可能早地对此加以研究讨论,以便确
编者按: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直接赠与财物的贿赂犯罪逐步减少,一些腐败分子更多地选择通过使用他人银行卡等手段收受财物,以减少被调查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刻分析了反腐败斗争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指出,当前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新的腐败手段带来了新的法律适用问题,也对过去的受贿犯罪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银行卡中存款的性质、如何正确认
摘要从意志决定论出发,人身危险性理论将行为人的危险性格与其实施的具体危害行为相分离,注重采用生理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等方法对行为人再次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进行测量,具有侵犯人权之嫌。与之不同,人格责任论从相对的意志决定论出发,既重视行为责任,也重视行为人背后的人格形成责任,强调脱离了人格的行为是没有的,脱离了行为的人格也是不存在的,与客观主义刑法理念相契合。在我国,人格责任论之所以备受批评
编者按裁判方法与裁判思维研究在新时代,司法裁判过程已不再是与法条做简单比对的过程,而是蕴含着科学理性裁判思维和多元复杂裁判方法的过程,新型、复杂、疑难案件尤其如此。裁判既需要哲学、理念和智慧,又需要技术、方法和技巧。加强裁判方法与裁判思维研究,以科学丰厚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升司法裁判效果,逐渐成为应用法学研究的显学。为进一步促进裁判思维及方法提升,《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3期专门开设裁判方法与裁判思
证据是裁判的基石。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的实施仍需以证据为根据,无论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提出不捕不诉的申请,还是检察机关作出决定,均需以证据作为事实认定基础。就不捕不诉事项作出决定,事实上检察官扮演了类似法官的角色。因此,无论是侦查机关提请逮捕还是辩护方要求不予逮捕,均需向检察官提出证据加以证明。一、为什么在少捕慎诉慎押中要重视证据问题(一)适应听证审查案件的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在积极推动审查
编者按短视频侵权问题自去年以来成为关注热点,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加大了对侵犯著作权罪的打击力度,但短视频作为新生事物有其自身特点,民事侵权判断、刑事入罪和出罪标准等均存在争议大、标准不明等问题。如何对短视频侵权进行妥当司法处置,需要知识产权与刑事法律专家、行业和司法界同仁凝聚智慧、达成共识。为此,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主办的涉短视频法律责任研讨会于2022年6月26日举行,来自学术界、司法界、企业界的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