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 理想的刑事司法活动,如被告人与被害人并未严格依照刑法分则确定的禁止性规范而行事,就意味着加害形象、被害形象或与规范形象相出入,行为人并未该当其罪。一般而言,如依据刑法总则之规定对构成要件进行修正仍然无法使加害形象与规范形象相契合,被告人就当属无罪。但实践中的部分刑事司法活动,却将加害方与被害方未依刑法规范形象互动的案件认定为有罪案件,不仅超出了可能的语义范围
摘要 《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第九条规定了因及时退还或上交而不是受贿的情形。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立法原意、司法解释性质、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综合分析,对于《意见》第九条进行了系统解读。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在非索贿型受贿罪中通过论证满足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这一客观要件从而进行刑事辩护的思路。 关键词:受贿罪 收受财物 退交 无罪辩护滕卯午华东政法大学林昕
摘要 轻罪立法已成客观现实,对轻罪立法的争议从未间断,笔者认为轻罪立法具有正当性如下:轻罪立法利于社会治理的精细化,通过轻微犯罪立法和司法倒逼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守法意识的提高,法律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微罪立法后,已经收到社会治理效果。轻罪立法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手段。微罪的处理程序适用司法程序,约束了行政权,增加了透明度,利于保障人权。司法限缩是消解微罪立法带来的弊端的理想途径。为此要建
摘要 隐蔽性证据蕴含着不易被他人发现或者猜测到的隐蔽性信息,其在审查和补强口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最终落脚于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因而隐蔽性证据具有鲜明的定罪导向,成为了控方指控犯罪的专属证据。辩护律师在开展辩护过程中,面对控方提出的隐蔽性证据,应当着重从隐蔽性证据的法定种类、形成方式、提取程序、供述可靠性、与其他证据的印证等方面严格审查、细致分析,防止隐蔽性证据的不当运用从而导
摘要 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有关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中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立法表述。该项规定虽已实施十年之久,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未能就排除合理怀疑在我国证明标准中的地位,以及其与证据确实充分的关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将考察排除合理怀疑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并结合排除合理怀疑的溯源考察,剖析排除合理怀疑的实质概念及其含义,比较排除合理怀疑在中美司法中的不同地位,回答排除合理怀疑在我
摘要 帮信罪刑事归责属性在共同犯罪、主从犯及罪名认定上不明确,带来了司法适用上的困境。帮信罪共犯问题与传统共犯立法体系冲突,实践中主从犯认定较为混乱,罪名认定呈现帮信罪口袋罪化趋势。帮助行为正犯化并未脱离共犯从属性,可在双层区分制共犯立法体系解决共犯和主从犯问题。需掌握帮信罪构成要件,厘清帮信罪与上下游犯罪的关系,方可准确界分罪名。 关键词:刑事归责属性;共犯;主从犯;罪名界分陈羽枫内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