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规范有一阶评价(实质评价)与二阶评价(规制评价)之分。基于此,违法性认识的对象不是社会危害性,而是刑法禁止性,不包括非刑法规范的违法性。违法性认识是故意要素还是责任要素,需先明确故意是不是责任要素,方能确定该问题是不是择一问题。责任不是实体概念,而是评价活动。故意是责任评价的对象。认为故意是责任要素的观点混淆了责任评价对象与责任评价本身。责任故意概念应予以摈弃。基于答责原则,责任谴责的条
前 言当肉体彻底抛却灵魂,从此不受负压的、轻盈的肉身反而变得难以忍受;被抛却的魂灵如此轻飘,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敏锐地描述出了个体身上的矛盾:有时,丢弃、战胜或远离确为我们的切身需要,然而我们应当如何承受丢弃、战胜或远离之后的结果,也始终是一个难题。积极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便属于此类矛盾的推广。人终有一死,无论是有幸得以寿终正寝,抑或发生何种意外,还是自由地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相比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犯罪学的研讨主题从城市吸引犯罪演变为网络吸引犯罪,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成为全新理论要素,犯罪的平台治理模式崛起,看门人规则为之提供了体系化的制度依据。在域外,理论界明确提出数字犯罪学的学术标签,以犯罪学智识助力数字社会的秩序重建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内,数字犯罪学依循着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系统论路径、通过在线控制的信息论路径以及基于看门人规制的控制论路径风靡云涌。数字犯罪学研究有力回
摘要对隐蔽性证据含义的把握,不能仅止于不为外人所知而只有作案人才知晓这个形式要件,还应当揭示其具体内涵。借鉴司法实务经验,隐蔽性证据规则所称的隐蔽性证据是指,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于存放地点、处置去向的供述、指认提取到的,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不易为案外人所知的物证、书证。隐蔽性证据规则虽然内含通过相互印证方法审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经验法则,但它的真实性质其实等同于间接证据定案规则,是运用隐蔽性
以前是检察机关出了文件禁止汇报事实证据问题,事隔七年之后法院也出了相应的文件。但是还是有人在想着法的汇报,不管明目张胆的单独请示,然后就不断变通,之前我提过顺便汇报。但是顺便汇报的问题在于你必须等机缘,那就是一定要会,有调研,而且你一定要能够看到相应的上级。这种恰好的会自然并不是每天都有。那实在是等不及了,怎么办?只好基层一定层级的人员电话请示,上级明知不适合听取和表态,但碍于情面也一般会表示
前 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自首从宽、坦白从宽、和解等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将实体规范和程序保障融为一体而构建的刑事法律制度。制度基本精神是对认罪认罚案件进行区别对待,分流处理,实体从宽,程序从简,既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借鉴了部分国外有益的法治成果,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特色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产生的背景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党的十八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