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醉驾入刑带来了我国犯罪结构和刑罚分布的明显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刑罚溢出效应问题。针对醉驾入罪入刑过度问题,程序出罪较之其他出罪路径更能获得普遍认同。目前我国轻微刑事案件的程序出罪体现于公安机关的立案环节和检察机关的不起诉环节,但存在较多问题。欲充分发挥程序出罪对醉驾治理的功能,需要从程序法理论上予以反思。针对以醉驾为主的轻微犯罪,我国有必要强化司法程序的出罪功能,使刑事诉讼从原有的
摘要按照公安机关开展的金析为证改革,大数据证据在诉讼过程中以鉴定意见的方式呈现,按照鉴定意见的规则进行审查、质证,相关的分析技术、程序适用鉴定活动的相关规则,由此提炼出大数据证据的鉴定意见化问题。大数据证据的鉴定意见化具有特定的生成机制,包括资金数据分析成果无法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困境,公安机关对资金数据的分析方式、实践操作更契合鉴定活动,资金数据分析成果符合鉴定意见的属性特征,相关法律规定提供了
摘要近年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认定呈口袋化趋势,核心在于主观明知的涵摄范畴模糊、认定规则缺失。通过对1082份裁判文书的整理分析,发现本罪明知认定中存在要件虚置、内容模糊、程度分歧、与共犯明知界限不清、共犯不当限缩等问题。为规范明知认定,在明确本罪双重性,即共犯帮助行为独立化与非共犯帮助行为入罪化之双重内涵、规制网络犯罪的兜底性与针对性之双重作用、共犯从属性与正犯独立性之双重属性的基础上
摘要认罪认罚的自愿性保障存在三大制度性缺陷:一是有罪供述的采纳标准与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判断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的无限制与实际从宽处理范围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三是认罪认罚案件中被追诉人的反悔权缺乏程序保障与司法机关单方面反悔几乎不受限制之间存在矛盾。在第四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时,立法机关应当统筹考虑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前程序与审判程序、一审程序与判决后的救济程
摘要在目的理性的刑法体系之内,刑事政策被定位为方法论层面的合目的性考虑。这种体系性思想要求刑法解释论摆脱传统的范式,而实现向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的转型。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具有目的导向性、实质性、回应性与后果取向性的特点。由于倡导司法能动,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有助于解决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体系的自我演进问题。关键词:能动司法;实质解释;目的理性;解释方法;刑事政策近年来,国内刑法学界有关刑事政策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发新型财产的出现,重塑财产权刑法保护的体系构造十分迫切。算力和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支撑要素。算力是具有管理可能性、移转可能性与经济价值性的无体物,属于刑法上的财物。可通过交易方式实现经济利益,并通过数据的占有转移实现利益的具体化、确定化的数据资产,属于刑法所保护的财产性利益。算力和数据资产都具有集合性特征,且算力具有非即时消耗性特征,数据资产具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