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期分析了玩忽职守罪无罪判决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本期将分析二个问题:一是如何认定被告人严重不负责任;二是如何认定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一、研究样本与对象选定(一)样本来源本文数据分析样本来源于小包公法律实证分析平台;数据来源为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及其他来源裁判文书。(二)样本范围本报告在141352594个案件中,按如下维度筛选有效样本:裁判结果:无罪;案件类型:刑事案件;
第一部分:基本状况首先介绍一下中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这一代70后的刑法学者,基本都是从四要件开始接触犯罪构成理论的。中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凝结了中国第一代刑法学者关于犯罪构成问题的基本共识,这一基本共识最早是在高铭暄教授主编、马克昌教授与高格教授副主编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统编教材中形成的。这一通说的犯罪构成理论在之后高铭暄教授主编、马克昌教授副主编的《
摘要如何界定并担保认罪认罚的真实性,是当今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探讨共识如何命中真实的真理共识论,可为认罪认罚真实性的界定和保障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认罪认罚的事实是经由协商程序建构的共识性事实,该种共识坚持实质真实主义,其真实性并非不言自明,而是需要一个理性的沟通情境的担保。该种理性沟通情境由协商者平等的沟通资质、协商者自由陈述的环境、协商中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证据体系的内部
有重典,自然就要有轻典,所谓宽严相济嘛。但宽严相济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刑事处罚的轻重,也包括非刑罚手段与刑罚手段的轻重,同样也包括行政手段自身的轻重问题,包括社会政策与执法政策、刑事政策之间的权衡问题。一句话,宽严相济是社会治理中的系统化考量,是对社会治理手段进行阶梯化、比例化的整体考量,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因为最好的刑事政策其实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能解决的要远远好过使用刑事政策,因为这样比较
2022年12月1日,我国首部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本期推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最新发布《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报告:以短视频平台为样本的研究》的前言及目录等。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课题组吴沈括 梁楠 赵润宇 许林逸 常超逸 戴旭婷李潇潇 钱坤 冯泽林 朱月晴 柯晓薇 邱芷蕙前言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
摘要我国证据规则体系历经4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形式上立法文本多元、内容上侧重审前阶段取证规则及庭审阶段证明力规则、技术上以严格规则为主以灵活规则为辅等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导致证据规则重复与冲突、规则重心前置化、价值论与认识论规则配比失衡以及严格规则与灵活规则配置失当等体系性缺陷。要弥补上述缺陷,在形式上须改变证据立法文本多元的现状,整合现有证据规则,制定《刑事诉讼证据规定》,优化法典+解释的形式;